close

有沒有想過當2025年來到的時候,社會的主要趨勢跟環境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根據組織行為學專家,陳致瑋老師的分析,他表示,我們從1960年代開始一直到現在,所有的經濟學跟企業還有產業都在強調增長,但我們其實只要認真覺察一下你就會發現增長早就已經停滯了。從2015到2025年之間,經濟將逐漸趨緩並開始進入通縮。

讓我們回想一下,從1960到2010,這50年的時間,人口快速的膨脹,想當然而,所有的經濟在人口持續增加的條件下,市場是不斷地在擴大。而且增長的人口都在開發中國家跟已開發國家,這些先進的經濟體當中發生,但是隨著時間不斷地前進,人口的平均年齡也逐漸老化。消費能力就不再像過去著50年那樣的強勁。再加上人口開始減少,中產階級的生育率越來越低,對於已經成熟的經濟體來說,消費人口已經將生活上所需要的都買完了,已經沒有太多的東西是他們想要繼續添購的。

個人所得有沒有增加?有,但是卻被拿來做房地產的投資,或者金融延伸商品的投資。增加的收入,都被鎖在金融業或房地產的投資項目上,不是拿來做產業的發展以及創新。這個造成了一個現象,也就是企業以及組織的發展停滯了。一方面也造成了貧富差距的擴大,財富在有錢人手中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相對的也排擠了年輕基層人員他們財富累積的機會,因為房地產變得越來越貴,年輕人購屋,支付的成本越來越高,而且是給那些開發商跟有錢的階級給轉走了。

另一方面,因為產業缺乏持續性的資金投資,也就相對導致企業和產業的發展停滯,也意味著就業市場開始走向僵化。

因為組織沒有擴大,所以組織的工作變動性還有發展空間相對來說也就變得很小,對於年輕人的就業升遷與成長機會也就變少了。

此外,隨著環境在變好,民生醫療等等技日新月異,人們的健康狀態是越來越長壽,你幾乎可以說一位60歲的人,在適當的運動跟健康生活飲食的調理一下,他的體能狀態跟35歲的年輕人的工作的持續力還有精力相比較是相去不遠的。

所以60歲以上的人還繼續工作,他們不像過去會將自己退休進入另一種休閑的生活方式,將資源下放,將資產重新分配。所以當他們還繼續在職場當中,他們的位置在高層,繼續支配著企業的文化,以及決定企業跟組織發展的方向,而這個現象嚴重排擠著基層人員升遷以及組織世代的代謝跟交班的空間與機會。

年輕人在企業當中,因為年長與資深的人都還在,相對發展的空間都被壓縮了,再加上企業組織因為老化的關係,沒有持續的擴大或者趨於保守,人力的需求都集中在勞力密集的基層的作業上,這些工作重複性高附加價值低而且沒有太大的發展價值。

所以年輕人無法長時間從事這些工作,再加上現在年輕人聰明,反應速度與學習能力都很快,他們往往能夠在很短的時間掌握到工作的技巧,不用兩年的時間就可到達熟練的狀態,只是這樣的工作,待遇不高,更不要說能夠吸引人才持續在這類的工作上有著穩定留任。

因此帶動了一個現象,年輕人換工作是快的,因為附加價值低,待遇不高,沒有太多的發展前景,公司也沒有提供對應的成長空間,所以他們會自己去找機會自我修煉與成長。

也因此年輕人在企業內被培育以及穩定就業的意願大幅度的下降,這都不利於產業的中長期穩定發展。

因為產業的環境沒有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讓年輕人去成長,所以年輕世代對於就業的意願也就不抱與期待,所以他們會另外找出路去發展他們自己渴望的空間。

因此,年輕人他們逐漸從傳統的就業觀念,進入到零工創業的概念。他們不願意如同過去那樣把自己關在一家公司裡頭慢慢地等待公司會照顧他們,也不再期待薪資的調升或奬金會逐年增加,因為在一個通縮的環境下,薪資停滯不前是必然的,甚至連工作機會都會消失。

年輕世代不會看不到這一點,因此過去企業每年調薪甚至等待公司給予福利保障,這樣的觀念,只存在於2000年代之前的產業環境,就現在來看,那段每年都增長的日子已經不再復返。

所以年輕人已經看清楚,局勢不再對他們的收入是友善的,也不會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夠掛出保證會每年為員工調薪。所以人員對於就業的穩定度,對企業的忠誠度都不會像以前那麼的高,因為在他們的內在很清楚的認知,必須要為自己創造多元收入的空間,因為那才是保障。

(以上摘錄自陳致瑋老師的演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提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