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致瑋

政府一直打著【鼓勵企業調高工資】名號,但配套上卻一直卡在不適當的政策上無法脫鉤,也就是將外勞工資跟基本工資連動。

政府不願意將基本公司跟外勞雇用工資脫鉤的考量也未對民眾和產業充分說明。基本上,我所經營的企業,沒有任何一位雇員拿基本工資,現實狀況也不可能讓我能夠以基本工資雇用本國勞工,因為沒有人願意來上班。大學畢業,在我所經營的企業,起薪至少都要25K了,有的有工作經驗的畢業生,26歲的條件符合的求職者,為了爭取人才進入公司,30K我都願意給予。

政府一直在錯誤的思考點上著力,認為調高基本工資就能夠滿足產業調高人才薪資的思維,與現實脫離很遠。國家的人力資源發展政策應該聚焦於產業人才的育成上,而不是站在【社會福利保障】的角度過度照顧基本的勞工權益。

台灣國內用有充足的勞動力,但卻一直嚴重的施行錯誤的教育政策,如過度開辦大學,輕視技職系統的人才養成,以致結構失業問題嚴重;不斷給予勞工福利,加重福利支出卻讓企業負擔福利成本,也同時加劇了政府負債的問題,快速朝向希臘國家破產的方向靠攏;第三,不放棄外勞聘用與基本薪資脫鉤,嚴重高估了外勞的工資,墊高了企業的人事薪資的費用支出,排擠了優質人才可以調高薪資的空間。以製造業的成本概念來說,基本的成本單位都是包含直接生產成本的【原料、工資、管銷費用】這三大結構。外勞的工資墊高,墊高了生產成本,也直接的排擠了間接人力的調薪空間。加上政府放棄國家等級的代表權,不斷自我矮化,以致無法與貿易鄰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以至於國內的生產製造業必須外移求活路。

政府不能自我檢討,還不斷以口號,以錯誤政策墊高國內製造業的經營成本,無異殺雞取卵。面子沒贏到,裡子也丟了,讓外勞莫名其妙的逐年調高薪資。本國人沒受益,反而讓外勞都得到了意外的好處。企業為了求活,無法在國內立足,只好外移,加劇了國內產業的根基流失,造成整體架構的崩解。

過去台灣重視市場機制,怎麼政府不斷施以社會福利政策,端台更多的管制政策限制了產業的發展? 

如果政府想要幫助產業提升,應該減少對勞工福利的補貼,讓勞動力回到市場而不是在家中等著政府給予福利補貼。產業隨時都有40萬個以上的職缺等著補人,但卻有60萬的勞動力不願意上班。為何? 原因之一,因為政府的另一大政策的錯誤,給予勞工6個月的失業補助金。試想,一位勞工若因為態度觀念不佳而被資遣,政府反而補貼當事人6個月的工資? 然後他再去找下一個苦主,然後再不負責任的等待企業資遣當事人,然後再跟政府拿6個月的失業補助金。

這就是一個現在的事實,嚴重的失衡,因為政府的錯誤補貼政策。

政府應該給予失業勞工正確的就職補助,而不是給失業勞動力免費的金錢。他們的補助津貼是全民的納稅金,是企業給政府的稅金,但卻因為政府錯誤的政策而白白浪費掉了。如此龐大的財政資源如此揮霍,國家的勞動素質怎麼可能會提升?

應該多辦理【就業訓練】輔導失業者就業,培訓技能,讓這些找不到工作的勞工學習到產業需要的技能,增進就業的成功率。這樣的措施,還能夠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的提升與發展,這樣的方案是對的,卻沒有見到政府調整現行的補助模式,著實令人扼腕。政府應該著眼於產業人才的培育和養成,而不是一直聚焦於基本福利的保障。

「給之與魚,受之予漁」的道理大家都學過,但政府卻不願意放掉「給魚吃」的思維,而不願意將資源放在「教授捕魚技巧」的正確方針上,實為一大錯謬。

吾等不斷為產業奔走,不斷輔導企業提升競爭力,不斷授予就業人才更新、更好的工作能力,但似乎老化的政府已經遠遠落後產業的認知標準了,是不是應該好好的重整一下政府的腦袋? 閣員的腦袋? 官員的腦袋呢? 讓他們從補助方針,轉為輔導方針才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史提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